Wednesday, 7 March 2012

以农立业:油棕检疫滴水不漏



每日一专
农业
2012-03-07 11:05

上两星期的栏目写的是油棕芽腐病。此病发生在拉丁美洲,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一直到2009年,一份国际会议的报告尚不敢确定拉丁美洲油棕的芽腐病的病原菌是Phytophthora Palmivora。

马来西亚种植人协会(Incorporated Society of Planters)在1970年举行过一场名为“马来西亚作物保护”大会,
其中一份由大马最早病理学家之一的Dr. George Varghese提呈的论文,讨论的是油棕幼株(2、3年树龄)的矛和芽腐病。

染病的油棕总是集中成群,病株通常占园里小油棕树2-3%。病害发生在干旱季节后随之而来的多雨气候期间。
从染病的组织里分离出来细菌和真菌,包括Phytophthora。但这些可能的病原菌用人工致病方法将它们“种”在油棕芽里却不会致病。

这种情形正和拉丁美洲的经验一样。马来西亚的矛和芽腐病也是一个谜。

引进非洲油棕须小心

马来西亚的油棕是不是也发生过和拉丁美洲相同的芽腐病,是不是这里的气候和其他因素阻止它成为重病?若然,真是天佑我也。

我们对拉丁美洲芽腐病了解不深,警惕、防范不可没有。最前线的防禦是检疫。

大约90年前,油棕从家乡非洲来到马来西亚,家乡的病害并没有被带来。
同样的,后来我们引进南美洲油棕,南美洲的病害也没有随之而来。

外来油棕病害之所以被拒是因为我们农业部的检疫部门非常专业,做到滴水不漏,外来病原菌毫无机会入侵。

我们对引进非洲或南美洲油棕都非常小心,检疫工作做足。1981/1982大马棕油局在哥伦比亚、
苏里南、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从167个区域采集了36,854粒南美洲油棕种籽带返马来西亚研究用,芽腐病没有乘虚而入。

引进油棕就是将种籽带回来,输出应做的工作是鉴定种籽健全、干净,以适量消毒剂如福尔马林、杀菌剂及杀虫剂处理,
包装携带或捷运,没有掺杂到植物碎残。植物无论多么少都会成为不经意的病害传媒。回到国内,种籽进入农业部的检疫设施,检疫程序完成后,种籽才可取出栽种。

印尼某大园坵公司从哥斯达黎加引入油棕雌雄种植材料,以建立种籽生产基地。种植材料经过夏威夷检疫后,才送到印尼再检疫。

引进花粉须确保不带病菌

少为人知的是种籽生产或育种研究。某种优质花粉可以从其他油棕种植国引进,小试管里的几克花粉(值千金)也必须确保不带病菌。

从芽腐病扯到检疫,这还不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油棕种植业。
朱乾海博士 橡胶研究专家
http://www.nanyang.com.my/node/427056?tid=678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