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不好意思很久没来update了。
特地上来跟大家拜年
祝大家:
身体健康
万事如意
笑口常开
财源广进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SingBlueSilver -题外话.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SingBlueSilver -题外话. Show all posts
Friday, 8 February 2013
Monday, 17 December 2012
TRIBUTE TO A GREAT MAN - ZIG ZIGLAR
继 stephen covey后,原来他也去世了
---------------------------------------------------------
November 29, 2012A

Zig Ziglar died yesterday after a short battle with pneumonia.
We’ve been missing him for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ever since he took a bad fall down the stairs at his house
and now he’s gone and there is no one who can take his place him in this world.
That’s not something you can say about many people and I mean it literally.

---------------------------------------------------------
November 29, 2012A
Zig Ziglar died yesterday after a short battle with pneumonia.
We’ve been missing him for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ever since he took a bad fall down the stairs at his house
and now he’s gone and there is no one who can take his place him in this world.
That’s not something you can say about many people and I mean it literally.
Monday, 26 November 2012
与网友讨论巴菲特-投资者应该希望公司的股价升还是跌?
盈利200亿美元
200美元,有7%股份,能分享14亿,但资产127.8亿 (6390万 x 200)
300美元,有6.5%股份,能分享13亿,但资产197.8亿 (6390万 x 300)
哪个好?
Saturday, 24 November 2012
身为一个投资者,到底你希望你公司的股价升还是跌呢?
大多数人,包括将在未来成为净买入者那些人,
看到股价上升会觉得舒服。这些股东就像是看到汽油价格上涨感到高兴的通勤者,
仅仅因为他们的油箱里已经装满了一天汽油。
- 巴菲特
Thursday, 15 November 2012
Thursday, 1 November 2012
Wednesday, 17 October 2012
复习巴菲特
刚刚快速读完一本叫《巴菲特午餐会:与投资大师共享思想盛宴》,普普通通。。。
但是最后几页的附录值得我一字字(大意上)打上来,当作复习。
巴菲特的5种投资逻辑1。把自己当成企业经营者,所以成为优秀投资者。反之亦然
2。好企业比好价格重要
3。一生追求消费垄断企业
4。最终决定公司股价是公司的实质价值
5。没任何时间适合将最优秀企业脱手
巴菲特8个选股标准
1。必须是消费垄断企业
2。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看好
3。稳定的经营史
4。经营者理性忠诚,以股东利益为先
5。财务稳健
6。经营效率高,收益好
7。资本支出少,现金流量充沛
8。价格合理
巴菲特5大投资法则
1。找出杰出公司
-要做功课,不要听谣言
2。少就是多
-越少公司,了解越多,关注越深,风险越低,收益越好
3。压大赌注于高概率事件上
-当遇到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时,唯一正确做法就是大举投资
4。要有耐心
-企业价值不会在短时期充分体现
5。不要担心短期价格波动
-企业价值一定会被体现出来,将大部分资金集中在好的企业上,不管股市波动,稳中求胜。
但是最后几页的附录值得我一字字(大意上)打上来,当作复习。
巴菲特的5种投资逻辑1。把自己当成企业经营者,所以成为优秀投资者。反之亦然
2。好企业比好价格重要
3。一生追求消费垄断企业
4。最终决定公司股价是公司的实质价值
5。没任何时间适合将最优秀企业脱手
巴菲特8个选股标准
1。必须是消费垄断企业
2。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看好
3。稳定的经营史
4。经营者理性忠诚,以股东利益为先
5。财务稳健
6。经营效率高,收益好
7。资本支出少,现金流量充沛
8。价格合理
巴菲特5大投资法则
1。找出杰出公司
-要做功课,不要听谣言
2。少就是多
-越少公司,了解越多,关注越深,风险越低,收益越好
3。压大赌注于高概率事件上
-当遇到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时,唯一正确做法就是大举投资
4。要有耐心
-企业价值不会在短时期充分体现
5。不要担心短期价格波动
-企业价值一定会被体现出来,将大部分资金集中在好的企业上,不管股市波动,稳中求胜。
Tuesday, 16 October 2012
网友问起amanah raya REIT
请问,reit的负债率重要吗??少的负债,因为我看到ARREIT的current ratio=5.23, acid test ratio=5.23, debt equity ratio= 0.73...DY= 7.13这样LQL 发表于 2012-10-14 11:36 
你好,DY应该是对的。
因为有段时期没留意其它REIT,原来有至少7个REIT都达到DY7% 以上了。
7%以上的确是不错了,如果你预计未来股息还会增加(REIT会继续收购产业,提高租金以便派息),那么10%都有可能。
为何10%,没什么。。当市场上随手可以买到7%Div Yield的REIT时,
我们当然要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目标,不然就不好玩了。
所以去买进未来派息还会增加的REIT就可以实现10%的目标了,
要未来派息增加也只有
1。收购产业
2。政府免了10%产业税
3。提高效率,即减低开销
4。提高租金
以上4个方法似乎一个比一个难做到,尤其在现今的大环境,以及市场的透明率下。
当然也要取决于你买的REIT有没有优势可以提高租金。
结论是除了2-4,1是较易做到的。
而要收购产业除了要有现金还是现金,
所以这时gearing ration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哪个REIT还有本事/借钱的空间就有可能提高未来派息。
(除去一切管理层决策失误的风险)
当然,你还要觉得那个REIT的产业是有素质,
不然一个烂portfolio 的REIT 纵然是零负债我也不会去碰它。
买REIT, 就是要安心收股息。。。
我去查了HL的system,跟你给的ratio都是一样的。
然后自己弄乱自己关于gearing ratio和
debt quity ratio的算法。
Investopedia explains 'Gearing Ratio'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 ... o.asp#axzz29QeNyamI
The higher a company's degree of leverage, the more the company is considered risky.
A company with high gearing (high leverage) is more vulnerable to downturns in the business cycle
because the company must continue to service its debt regardless of how bad sales are.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equity provides a cushion and is seen as a measure of financial strength.
As for most ratios, an acceptable level is determined by its comparison to ratios of companies in the same industry.
The best known examples of gearing ratios include the
debt-to-equity ratio (total debt / total equity),
times interest earned (EBIT / total interest),
equity ratio (equity / assets), and
debt ratio (total debt / total assets).
Read more: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 ... o.asp#ixzz29QnpmpK4
你跟我说ARR的debt equity ratio 0.73
让我好奇gearing ratio 不是50%/0.5 吗?
原来gearing ratio 有那么多算法,
那个50%limit 的算法是debt ratio=total debt / total assets
ARR的debt ratio是~0.41(2012Q1),也接近极限了。
找到这个报告,里面说Silver Bird Group没还租金,以及它卖了Wisma UEP to Tenaga Nasional Bhd (TNB),
如果如报告所说持续卖掉地点欠佳的产业未尝不是好事。
arr 280812.pdf (566.59 KB)

你好,DY应该是对的。
因为有段时期没留意其它REIT,原来有至少7个REIT都达到DY7% 以上了。
7%以上的确是不错了,如果你预计未来股息还会增加(REIT会继续收购产业,提高租金以便派息),那么10%都有可能。
为何10%,没什么。。当市场上随手可以买到7%Div Yield的REIT时,
我们当然要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目标,不然就不好玩了。
所以去买进未来派息还会增加的REIT就可以实现10%的目标了,
要未来派息增加也只有
1。收购产业
2。政府免了10%产业税
3。提高效率,即减低开销
4。提高租金
以上4个方法似乎一个比一个难做到,尤其在现今的大环境,以及市场的透明率下。
当然也要取决于你买的REIT有没有优势可以提高租金。
结论是除了2-4,1是较易做到的。
而要收购产业除了要有现金还是现金,
所以这时gearing ration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哪个REIT还有本事/借钱的空间就有可能提高未来派息。
(除去一切管理层决策失误的风险)
当然,你还要觉得那个REIT的产业是有素质,
不然一个烂portfolio 的REIT 纵然是零负债我也不会去碰它。
买REIT, 就是要安心收股息。。。
我去查了HL的system,跟你给的ratio都是一样的。
然后自己弄乱自己关于gearing ratio和
debt quity ratio的算法。
Investopedia explains 'Gearing Ratio'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 ... o.asp#axzz29QeNyamI
The higher a company's degree of leverage, the more the company is considered risky.
A company with high gearing (high leverage) is more vulnerable to downturns in the business cycle
because the company must continue to service its debt regardless of how bad sales are.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equity provides a cushion and is seen as a measure of financial strength.
As for most ratios, an acceptable level is determined by its comparison to ratios of companies in the same industry.
The best known examples of gearing ratios include the
debt-to-equity ratio (total debt / total equity),
times interest earned (EBIT / total interest),
equity ratio (equity / assets), and
debt ratio (total debt / total assets).
Read more: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 ... o.asp#ixzz29QnpmpK4
你跟我说ARR的debt equity ratio 0.73
让我好奇gearing ratio 不是50%/0.5 吗?
原来gearing ratio 有那么多算法,
那个50%limit 的算法是debt ratio=total debt / total assets
ARR的debt ratio是~0.41(2012Q1),也接近极限了。
找到这个报告,里面说Silver Bird Group没还租金,以及它卖了Wisma UEP to Tenaga Nasional Bhd (TNB),
如果如报告所说持续卖掉地点欠佳的产业未尝不是好事。

下载次数: 0
2012-10-16 12:17
MSWG 少數股東權益監督機構
上次聚会时签购了MSWG的配套。可以得到他们对大马上市公司所发出的问题和答案。
由于他们不是有追踪所有上市公司,所以当初签时问了有没有MBB等一系列有兴趣的公司。
蓝筹股就是有多方面追踪的好处,但也由于信息太过透明化所以小股东占不了便宜。
惟有持着一定的信心和尽量多看公司未来大方向来判断吧。
附上2012 MBB AGM MSWG 寄给MBB CEO的问题。
大家有兴趣知道答案吗?
MALAYAN BANKING BHD(AGM)_29_Mar_2012_letter-3286.pdf (1.04 MB)
-----------------------------------------------------------
以下是简略介绍下MSWG这个组织-Minority Shareholder Watchdog Group (MSWG)
http://www.mswg.org.my/web/page.php?pid=36&menu=sub
- established as a government initiative in the year 2000 as part of a broader capital market framework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through shareholder activism.
少數股東權益監督機構(MSWG)當初是在政府推動下成立的一個組織。
主要功能是在資本市場大框架下,通過股東權益運動(Shareholder activism)來保護少數股東的權益。
- It is one avenue of market discipline to encourage good governance amongst public listed companies
with the objective of raising shareholder value over time.
MSWG本身扮演維護市場紀律的角色,鼓勵上市公司落實良好企業治理(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
並借此提高股東的價值。
企業治理包含遵循、表現,以及落實企業治理的原則與最佳行為守則。
創造股東價值
“當我們談到企業治理,這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CSR),還包括回酬率(Rate of return)。
如果一家公司落實企業治理,但是卻沒有盈利表現,或沒有派發股息,對股東來說並沒有意義。”她說。
因此,(MSWG)首席執行員麗塔(Rita Benoy Bushon)認為企業治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強股東的價值。
而MSWG的使命,就是通過推動股東權益運動,來提高上市公司少數股東的價值。
MSWG的主要工作是針對上市公司的企業治理課題,進行獨立研究工作,
並為散戶和機構型少數股東在股東常年大會(AGM)與特別大會(EGM)進行投票提供咨詢建議,
確保少數股東的利益受到保護。
自2001年成立以來,MSWG在過去近10年所作出的努力已看到成果。
她指出,現在有越來越多上市公司的小股東,懂得在股東大會上,積極向董事局提出更貼切的問題;
而董事局也不再欺壓小股東,並開始做出恰當的決策。這基本上顯示出,企業治理在過去多年來有所改善。
指導小股東做出正確抉擇
有別於監管機構如證券監督委員會(SC)與大馬交易所(Bursa Malaysia),MSWG扮演的角色,
是指導小股東如何在股東常年大會中,作出正確的投票決定,以保障本身的利益。
比方說,在獨立董事的課題上,大馬交易所只能夠從條規上,確保獨立董事符合資格,
如兩年沒有在相關公司任職或沒有與相關公司進行任何交易等,但是,卻無法確定獨立董事是否稱職。
而MSWG則會針對相關上市公司如何挑選獨立董事,以及獨立董事占董事局比重是否足夠等方面,
向董事局提出質疑,並指導小股東如何通過投票來選擇適當的獨立董事。
投資前必須做足功課
盡管MSWG在企業治理方面努力把關,但是,她承認無論是在本地或其他任何市場,總會存在好公司與壞公司。
小股東必須懂得如何分辨何者是好蘋果,何者是壞蘋果,不要為了賺快錢而進行投機,最終一頭栽下去血本無歸。
“投資者必須了解本身所投資的公司,往比較長遠的角度來看,做好研究工作,包括了解誰是管理層,
公司背景,過往紀錄,高層管理的核心原則,是否懂得經營業務等。
即使一家擁有良好業務的公司,如果用錯人,管理層可能會將股東的錢都卷走。”
MSWG的財務目前有75%來自資本市場發展基金(CMDF)的資助,其余則來自提供產品與服務所帶來的收入。
目前,MSWG的用戶包括散戶、機構投資者,以及企業。該機構放眼在明年通過積極的市場銷售策略,來擴大散戶投資者用戶的數量。
http://www.moneycompass.com.my/m ... %E5%83%B9%E5%80%BC/
由于他们不是有追踪所有上市公司,所以当初签时问了有没有MBB等一系列有兴趣的公司。
蓝筹股就是有多方面追踪的好处,但也由于信息太过透明化所以小股东占不了便宜。
惟有持着一定的信心和尽量多看公司未来大方向来判断吧。
附上2012 MBB AGM MSWG 寄给MBB CEO的问题。
大家有兴趣知道答案吗?


下载次数: 2
2012-10-15 23:59
-----------------------------------------------------------
以下是简略介绍下MSWG这个组织-Minority Shareholder Watchdog Group (MSWG)
http://www.mswg.org.my/web/page.php?pid=36&menu=sub
- established as a government initiative in the year 2000 as part of a broader capital market framework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through shareholder activism.
少數股東權益監督機構(MSWG)當初是在政府推動下成立的一個組織。
主要功能是在資本市場大框架下,通過股東權益運動(Shareholder activism)來保護少數股東的權益。
- It is one avenue of market discipline to encourage good governance amongst public listed companies
with the objective of raising shareholder value over time.
MSWG本身扮演維護市場紀律的角色,鼓勵上市公司落實良好企業治理(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
並借此提高股東的價值。
企業治理包含遵循、表現,以及落實企業治理的原則與最佳行為守則。
創造股東價值
“當我們談到企業治理,這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CSR),還包括回酬率(Rate of return)。
如果一家公司落實企業治理,但是卻沒有盈利表現,或沒有派發股息,對股東來說並沒有意義。”她說。
因此,(MSWG)首席執行員麗塔(Rita Benoy Bushon)認為企業治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強股東的價值。
而MSWG的使命,就是通過推動股東權益運動,來提高上市公司少數股東的價值。
MSWG的主要工作是針對上市公司的企業治理課題,進行獨立研究工作,
並為散戶和機構型少數股東在股東常年大會(AGM)與特別大會(EGM)進行投票提供咨詢建議,
確保少數股東的利益受到保護。
自2001年成立以來,MSWG在過去近10年所作出的努力已看到成果。
她指出,現在有越來越多上市公司的小股東,懂得在股東大會上,積極向董事局提出更貼切的問題;
而董事局也不再欺壓小股東,並開始做出恰當的決策。這基本上顯示出,企業治理在過去多年來有所改善。
指導小股東做出正確抉擇
有別於監管機構如證券監督委員會(SC)與大馬交易所(Bursa Malaysia),MSWG扮演的角色,
是指導小股東如何在股東常年大會中,作出正確的投票決定,以保障本身的利益。
比方說,在獨立董事的課題上,大馬交易所只能夠從條規上,確保獨立董事符合資格,
如兩年沒有在相關公司任職或沒有與相關公司進行任何交易等,但是,卻無法確定獨立董事是否稱職。
而MSWG則會針對相關上市公司如何挑選獨立董事,以及獨立董事占董事局比重是否足夠等方面,
向董事局提出質疑,並指導小股東如何通過投票來選擇適當的獨立董事。
投資前必須做足功課
盡管MSWG在企業治理方面努力把關,但是,她承認無論是在本地或其他任何市場,總會存在好公司與壞公司。
小股東必須懂得如何分辨何者是好蘋果,何者是壞蘋果,不要為了賺快錢而進行投機,最終一頭栽下去血本無歸。
“投資者必須了解本身所投資的公司,往比較長遠的角度來看,做好研究工作,包括了解誰是管理層,
公司背景,過往紀錄,高層管理的核心原則,是否懂得經營業務等。
即使一家擁有良好業務的公司,如果用錯人,管理層可能會將股東的錢都卷走。”
MSWG的財務目前有75%來自資本市場發展基金(CMDF)的資助,其余則來自提供產品與服務所帶來的收入。
目前,MSWG的用戶包括散戶、機構投資者,以及企業。該機構放眼在明年通過積極的市場銷售策略,來擴大散戶投資者用戶的數量。
http://www.moneycompass.com.my/m ... %E5%83%B9%E5%80%BC/
Tuesday, 2 October 2012
第三季投资成绩
1。
想要专注一股,惟有忍痛卖掉自以为有潜质的股项TIMECOM。
当两股比较时,预期将会获得较低回酬的股项一定要让路。
结果很自然的我放弃了TIMECOM,买进MBB。
虽然我对TIMECOM做了不少功课,但不可跟股票谈恋爱,该卖时要毫不犹豫放手。
2。
STAREIT一直是让我最放心的且带来稳定回酬的股票,
但战略的改变是我不得不放手这让我得到稳定8.63%股息的股票。
为何?原因在于
a. 当我发现有更高的稳定回酬投资方案可以媲美REIT(~15-20%)时,
我还甘于继续得到8-9%吗?
b. 购买澳洲产业后,gearing会上升至~50%,
意味接下来如果还要扩充就要raise fund.
c. 利好差不多出尽,最新财政预算案一如往常产托税没有降至0%
话虽如此,对于持有REIT在这个低利率高通膨年代可能是不错的选择。
我预测STAREIT应该还有两次上升的机会,即收购澳洲产业完成和做出第一次股息贡献时。
未来会持续卖出STAREIT。
3。
持续加码MBB,专注一股。
之前的意见
我觉得Mbb未来的成长会来自
1。东南亚扩张计划
这个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尤其新加坡和印尼这两个重要市场。
Mbb好像是大马在小新唯一一间全方位银行,在贸易国有这张执照好处很多。
再来印尼这个庞大的市场令人十分期待,它的成长也是东南亚最快速之一。
2。非利息收入成长
证卷,批发服务收入在收购kim eng后立即在多国拥有办事处和执照
在低利率年代,大家都热衷股市,这不失为另一个让银行收入成长的方法
3。未来利率的上调
全球经济不景造成的低利率不是永久的。
想想现在其实是银行的最坏时期,利率低迷其实严重影响银行的赚幅。
但试想想在这时刻mbb都能成长,当经济复苏时它的爆发应该是很恐怖的。
基于这几个理由,我已下定决心以后只会专注于这股。
利用贮存这个理念来累计mbb.
还有补充第4个理由。
4。回教银行在全球的潜质
众所周知大马每次高喊大马能,实情是如何大家心里有数。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回教银行业务我们不止是区域领导者,在全球也享有领先的地位。
很多阿拉伯国家都要来跟我们合作发展回银这块处女市场。
而我个人认为回银是大趋势,我个人也非常支持这个理念。
MBB其中一个目标就是33%的net profit要从islamic banking得来。
这也是为何我弃PBB取MBB,因为一个想攻大中华,一个想攻印尼。
个人认为中国经济成长虽相对较快,但风险与潜质不如回教市场。
当然希望PBB也在那里捞得盆满钵满,为大马贡献多点税收。
而且如果肯花点时间了解回银,大概会知道他们是不鼓励没实体,高风险的交易;
当然也不鼓励投机和禁止利息。
可能你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利息的存在,
但是这实在是引起很多问题的制度。
当然有人认为其实回银的‘利益共享’是换个角度来得到你的利息,
那么我也无话可说。
又离题了。。。
最后祝大家投资愉快

28-Sep-12 | |||||||||
COMPANY | Average Price | sell price | Realized profit/loss | ||||||
STAREIT | 0.86 | 1.03 | 19.78% | ||||||
TIMECOM | 3.00 | 3.37 | 12.30% | ||||||
YTKP-WB | 0.57 | 0.43 | -24.56 | ||||||
COMPANY | % by Cost | Average Price | Current Price | Capital Gain (%) | Net Dividend % (Jan-March 2012) | Net Dividend % (April- June 2012) | Net Dividend % (July-Sept 2012) | Net Dividend % (Oct-Dec 2012) | Full year Dividend Yield % |
STAREIT | 27.00 | 0.86 | 1.030 | 19.77 | 4.56 | NA | 4.073 | NA | 8.63% |
MAYBANK | 59.00 | 8.06 | 9.010 | 11.79 | NA | 3.46 | 3.17 | NA | 6.63% |
TIMECOM | 0.00 | 0.00 | 0.000 | 0.00 | NA | 3.3 | NA | NA | 3.30% |
CASH | 14.00 |
KLCI +6.9%
有什么行业/生意可以在印尼进行?
回复 kok1984
哦,那是大集团的,我是考量有什么 SME 或 trading 生意我们可以参与的吗?乘年轻还是要做生意,老了就要靠之前做生意赚的投资威吉尔 发表于 2012-9-30 23:21
哈哈,印尼说真我完全没概念,所得到的资讯都是从报纸来的。
如果要做生意应该在自己熟悉的地头做比较好吧。。。
当然如果那里有人带路合作就可以考虑。
行行出状元,自己熟悉的就能提高机会赚大钱了

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起步发展,最受惠将是金融业,
因为无论谁做生意,什么生意都好,
都会需一个银行户口来借钱,汇钱,日常收入支出的金钱转移等。
加上国家发展也代表城市化,
印尼庞大中产阶级也会开始应用银行服务如信用卡,
房屋贷款,月薪出糧等等。
还有国家发展基本设施,也是需要银行融资来支持等等,都是财路来的。
小弟是打工仔,没能直接投入做生意,
唯有买进MBB,希望它在东南亚有好的发展

同意你讲的趁年轻还是要做生意, 我还在学习着,
时机一到一定出来做生意(虽然我不年轻了)

最近参与了关于《太阳能电力回购计划》,
是个提供21年稳定回酬的投资方案,大约6年回本(ROI 15-20% )。
内容大约是我们安装太阳能板在屋顶,
所产生的电源TNB会以高于市价(〉=RM1.49/KW)来买回去。
这个投资方案简直就是YTL POWER的翻版,
不同是现在政府让我们普通市民都有机会成为独立发电厂。
这是目前是我觉得回酬好且低风险的投资。
谁有兴趣短消息我

Wednesday, 12 September 2012
抽离股市,专注一股
金融世界十分有趣,我曾经一度沉迷于其中。
直到有一天我在股市荧幕前发呆,幻想我的未来。。。。
那次的发呆内容大概是典型的奋斗发达过程,上半场很开心,后半场也是幸福的结尾。
直到我安详地要死时刹那间问了自己,有没有遗憾?
再慢慢从结局回想到现在,竟然令我冷汗沥沥,心里震撼很大 !!
我想到了什么,你不必理会。
但我希望大家多发呆,想想到底什么能让你满足和无憾?
记得中学老师说过,刹那是个外来词,华语本来没有这个词的。
我觉得这个词很有意思
关于刹那的长度,佛经中有多种解释:
1、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
2、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又有九百生灭;
3、刹那是算数譬喻所不能表达的短暂时间。
根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
120.刹那 = 1坦刹那(tatksana)
60.坦刹那 = 1 腊缚(lava)
30.腊缚 = 1 牟呼栗多 (murhutar)
5.牟呼栗多 = 1 时 (大时,kala)
6.时 = 1 昼夜 (即1日)。
公制换算
1.刹那 = 1/75 秒 = 13.33 毫秒。
1.坦刹那 = 1.6 秒
1.腊缚 = 96 秒
1.牟呼栗多 = 48 分
1.时 (大时) = 4 小时。
离题了。。。
投资是一个计划,而在股票我选择用贮存这个理念。
投资是一个计划,而在股票我选择用贮存这个理念。
大方向已在今年的一月拟定--2012 年,我拟定了一生的股票投资计划。
注意我讲的投资是一个计划,股票只是占了一部分。
通常我在网上分享的都是关于股票的;因为买股票没有竞争,生意有。
回想一下当初买股票,
第一原因就是要赚钱,
第二原因就是想了解金融和经济运作来为我将来开公司做生意打好基础。
之前我在股市的投资分高,中,低风险。
低- REIT即STAREIT
中- Banking stock 即MBB
高- Growing company with no or less dividend即TIMECOM
其实,我的投资计划也分高,中,低风险投资。低- REIT即STAREIT
中- Banking stock 即MBB
高- Growing company with no or less dividend即TIMECOM
低- 存款,FD, ASW 2020, AS1M , ASN
中- 股票
高- 小生意
它们的年回酬大概
低- 3-7%
中- 8% -20%
高- 66%
由于不想在股市花太多时间,而想专注我的事业,我将继续简化我的portfolio。
本来还持有MBB, STAREIT和TIMECOM,
但三个对我来说还是太多了。
结果决定卖出TIMECOM,过后会继续卖STAREIT,只保留和加注MBB。
连续三天都做了交易,
基本上很满意这次的决定。
SELL 05/09/2012 TIMECOM 3.37 +12.3
BUY 06/09/2012 MAYBANK 9.01
SELL 07/09/2012 STAREIT 1.03 +19.7%
SELL 05/09/2012 TIMECOM 3.37 +12.3
BUY 06/09/2012 MAYBANK 9.01
SELL 07/09/2012 STAREIT 1.03 +19.7%
想简化因为我在股市的回酬平平,
不如把现金拿来投资于有可能得到较高回酬的生意较好。
不如把现金拿来投资于有可能得到较高回酬的生意较好。
比较少提到的是我一直以来都有进行一门小生意
而这门小生意已经在今年6月完全回本,总共花了我一年半的时间,ROE~ 66%
重要的是每月带给我达4位数的被动收入。
算了一算,我在股市的回酬实在远不如小生意。
那么为何我还不‘奋身’小生意里?因为
1。那已是红海,很难扩张(也是我为何不说出来的原因)。
2。低科技,没堡垒,前景看淡,会贬值。
其实涉足这门生意带给我的最大收获不是每月稳定的被动收入,而是亲身验证
1。‘思考致富’的威力。
2。‘吸引力’法则
别笑我,虽然我离致富还有十万八千里,但我觉得我开始了解
为何不是勤劳致富,努力致富而是思考致富?
因为要致富首先先要有想要致富的强烈欲望,那么你才会寻找。
不断的寻找,看到别人忽略的商机。
所以思考绝对排在勤劳和努力之前。
你可以以轻松的方式,也可以以辛劳的方式赚取金钱。
当然我这里讲的是合法,合理的赚钱,而且一定要有为人类贡献好处为前提。
我一开始就被R。 Kiyosaki的被动收入这个理念吸引了。
但由于那时身份问题拿不到贷款,
只好眼巴巴看了好多(自认为)高回报的好房被别人买去了。
还好我有自知之明,没有把苦无出路的资金全投入股市,
相反我把注意力放在生意上。
只好眼巴巴看了好多(自认为)高回报的好房被别人买去了。
还好我有自知之明,没有把苦无出路的资金全投入股市,
相反我把注意力放在生意上。
现在想起没拿到贷款真是幸运,
因为过后我发现很多生意回酬比房产好得多了。
但是那些生意的分别是主动式和被动式
由于那时我人不在大马,唯有寻找被动式,低时间量投入的生意。
结果...the rest is history.
吸引力法则,一开始单看书名还蛮排坼这类 书籍。
不过我时常告诉自己,不要给自己的看法限制,因为有时一切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自从有这个想法后,接收新事物也比较容易。
看了吸引力法则,其实跟很多道理没冲突。
对我来讲不过是另个角度来看《思考致富》
你所想的,自然会吸引到类似的想法
你心想理财,去到书局自然找到一堆理财书
不过书里说到悲观想法也一样吸引类似遭遇
所以建议你看报纸时,看看自己通常留意到的是什么新闻,
那一定程度上指出你现时潜在的想法。
现在回想下,又想到了一本书 -
《The Science of Getting Rich 》也是描述类似的道理。
个人领悟都不一样,我也没耐心讲出所有想法。
重要的是:
有时一样的话,由不同的人说出来有很大不同的效果。
由于小弟未有什么成就,不是我自卑,但我相信有人微言轻这回事。
以上所写的,绝大部分是想厘清我自己的思路,非要发表什么伟论。
如有冒犯或错误,请多见谅。
如果有兴趣,不如去看下以下几本书籍,诚意推荐给你们。
1. 富爸爸系列 by Robert Kiyosaki
a. Rich dad poor dad
b. Cashflow quadrant
c. The guide for investing
2. Think and Grow Rich by Napoleon Hill
3. The Sceince of Getting Rich by Wallace D. Wattles
4. Payback Time by Phil Town
5. The Richest Man in Babylon by George S. Clason
6. How to pick Stock Like Warren Buffet by Timothy Vick
7. 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 by T. Harv Eker
因为过后我发现很多生意回酬比房产好得多了。
但是那些生意的分别是主动式和被动式
由于那时我人不在大马,唯有寻找被动式,低时间量投入的生意。
结果...the rest is history.
吸引力法则,一开始单看书名还蛮排坼这类 书籍。
不过我时常告诉自己,不要给自己的看法限制,因为有时一切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自从有这个想法后,接收新事物也比较容易。
看了吸引力法则,其实跟很多道理没冲突。
对我来讲不过是另个角度来看《思考致富》
你所想的,自然会吸引到类似的想法
你心想理财,去到书局自然找到一堆理财书
不过书里说到悲观想法也一样吸引类似遭遇
所以建议你看报纸时,看看自己通常留意到的是什么新闻,
那一定程度上指出你现时潜在的想法。
现在回想下,又想到了一本书 -
《The Science of Getting Rich 》也是描述类似的道理。
个人领悟都不一样,我也没耐心讲出所有想法。
重要的是:
有时一样的话,由不同的人说出来有很大不同的效果。
由于小弟未有什么成就,不是我自卑,但我相信有人微言轻这回事。
以上所写的,绝大部分是想厘清我自己的思路,非要发表什么伟论。
如有冒犯或错误,请多见谅。
如果有兴趣,不如去看下以下几本书籍,诚意推荐给你们。
1. 富爸爸系列 by Robert Kiyosaki
a. Rich dad poor dad
b. Cashflow quadrant
c. The guide for investing
2. Think and Grow Rich by Napoleon Hill
3. The Sceince of Getting Rich by Wallace D. Wattles
4. Payback Time by Phil Town
5. The Richest Man in Babylon by George S. Clason
6. How to pick Stock Like Warren Buffet by Timothy Vick
7. 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 by T. Harv Eker
Monday, 27 August 2012
略谈贵金属
我有买些银币来纯粹收藏(不算投资)。
大家来讨论下。我觉得投资贵金属的通常这么想(至少我是那么认为):
1。全球通膨,美国欧洲的货币宽松政策必定让贵金属大涨。
-这个是当今最普遍的看法。尤其美国要印钞票或QE时贵金属必定大涨。
但美国经济让大家认为联储出手的机率很高,便纷纷买进贵金属以图利。
2。看衰法定货币,认为会崩溃,买进贵金属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比较激进。有一群人高唱废除法定货币,让诚实的货币黄金白银取代。
加上认为帝国历来所发行的货币必定崩溃,最后还是贵金属最被人所接受。
3。纯粹要交易,低买高卖。
-正确来说可以long跟short,是看图高手的领域。
老生常谈,贵金属缺点是
1。无利息
2。无生产性
3。只能买了收住。
投资就是要获利。买进了只有当卖出才可获利。问题是你几时要卖?
如果你是第三类的:
没问题,你是看图,综合消息做预测来买卖。
如果你是第二类的:
你只有期待有天美元崩溃,全球陷入混乱,大家只相信黄金白银。
那么你只能收到永远了,这种我觉得不算投资,只算是未雨绸缪。
如果你是第一类的:
你要相信政府不会再实行宽松政策,还要撇除其他人为影响贵金属价钱的因素。
就像黄金破800,破900,有人说极限了,它还破1200给你看。
因为你不知道它几时还会再涨,它又不像股票,这个暴涨了卖出可以买别的股票。
但黄金涨了,你卖出,过后也只能买回黄金。
以上是我对投资贵金属的一些看法。欢迎来讨论。
后话:
虽然我不是成功的投资者,也没有很多资产,还在努力中,但我的投资围绕在几个中心点上。
1。要有生产性
2。为人类带来好处不是坏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所以类似屯地的行为我是尽量避免的。
如果在一买一卖中,多方都从中受益还好。
如果在其中造成很多人怨声载道,又没有促进正常经济运作,
那就不是如我所愿,也就尽量避免了。
大家来讨论下。我觉得投资贵金属的通常这么想(至少我是那么认为):
1。全球通膨,美国欧洲的货币宽松政策必定让贵金属大涨。
-这个是当今最普遍的看法。尤其美国要印钞票或QE时贵金属必定大涨。
但美国经济让大家认为联储出手的机率很高,便纷纷买进贵金属以图利。
2。看衰法定货币,认为会崩溃,买进贵金属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比较激进。有一群人高唱废除法定货币,让诚实的货币黄金白银取代。
加上认为帝国历来所发行的货币必定崩溃,最后还是贵金属最被人所接受。
3。纯粹要交易,低买高卖。
-正确来说可以long跟short,是看图高手的领域。
老生常谈,贵金属缺点是
1。无利息
2。无生产性
3。只能买了收住。
投资就是要获利。买进了只有当卖出才可获利。问题是你几时要卖?
如果你是第三类的:
没问题,你是看图,综合消息做预测来买卖。
如果你是第二类的:
你只有期待有天美元崩溃,全球陷入混乱,大家只相信黄金白银。
那么你只能收到永远了,这种我觉得不算投资,只算是未雨绸缪。
如果你是第一类的:
你要相信政府不会再实行宽松政策,还要撇除其他人为影响贵金属价钱的因素。
就像黄金破800,破900,有人说极限了,它还破1200给你看。
因为你不知道它几时还会再涨,它又不像股票,这个暴涨了卖出可以买别的股票。
但黄金涨了,你卖出,过后也只能买回黄金。
以上是我对投资贵金属的一些看法。欢迎来讨论。
后话:
虽然我不是成功的投资者,也没有很多资产,还在努力中,但我的投资围绕在几个中心点上。
1。要有生产性
2。为人类带来好处不是坏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所以类似屯地的行为我是尽量避免的。
如果在一买一卖中,多方都从中受益还好。
如果在其中造成很多人怨声载道,又没有促进正常经济运作,
那就不是如我所愿,也就尽量避免了。
Thursday, 2 August 2012
对REIT的一些看法
除去对REIT的类别和管理层信心的考量
如果你想买REIT的话,我的看法是:
1。如果dividend yield符合你的要求,就买。
买REIT通常是看上相对稳定的股息和低波动的股价。
人们就常当它是股票界里的定存,
在大势不明朗时可说是较安全的避风港。
之前我是看上以上两个因素就把当时全部资金放进了REIT,
以期找到我的五星级股票时再套现买进。
过后觉得股息和股价太稳定了,
我本身很享受这一种不用让我花太多心思又觉得
很有保障的投资,过后就一直保有了。
当dividend yield满足了要求后,下一个就是gearing ratio 了。
2。如果Gearing Ratio处于很低的话,我也会买。
REIT不像其他公司,成长会很慢(或没有)。
因为90%盈利都派出去了,
几时才储够钱来进行下一次的收购?
所以当我们开心的收下REIT每年的派息,
其实也扼杀了它的成长。
当然刀无两边利,
这本来就是REIT的模式,买了就得接受。
所以想要REIT会大幅增加股息,就要REIT的收入增加,
收入增加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新产业了。
增加新产业的资金我所知道的有两个:
一就是向股东要钱以认购附加股或大股东私人配售股票,
另一个就是银行贷款。
私人配售股票会稀化大家的股份,
过后就算REIT收入增加,股息也不会成长太快。
认购附加股只是被动的维持你的股权,
不过有人放弃认购时你的股权就会稍微提高。
银行贷款就是REIT发挥杆杠,
不花你一分去增加REIT的收入,
你也享受到了股息的成长。
由于大马REIT的gearing ratio最高50%,所以看着办吧。
提醒一点,
有些时常收购新产业的REIT虽然常私下配售股票和发附加股,
但由于新产业带来的收入增加和管理层积极的印象,
都能增添REIT的吸引力的提高估价。
如果你想买REIT的话,我的看法是:
1。如果dividend yield符合你的要求,就买。
买REIT通常是看上相对稳定的股息和低波动的股价。
人们就常当它是股票界里的定存,
在大势不明朗时可说是较安全的避风港。
之前我是看上以上两个因素就把当时全部资金放进了REIT,
以期找到我的五星级股票时再套现买进。
过后觉得股息和股价太稳定了,
我本身很享受这一种不用让我花太多心思又觉得
很有保障的投资,过后就一直保有了。
当dividend yield满足了要求后,下一个就是gearing ratio 了。
2。如果Gearing Ratio处于很低的话,我也会买。
REIT不像其他公司,成长会很慢(或没有)。
因为90%盈利都派出去了,
几时才储够钱来进行下一次的收购?
所以当我们开心的收下REIT每年的派息,
其实也扼杀了它的成长。
当然刀无两边利,
这本来就是REIT的模式,买了就得接受。
所以想要REIT会大幅增加股息,就要REIT的收入增加,
收入增加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新产业了。
增加新产业的资金我所知道的有两个:
一就是向股东要钱以认购附加股或大股东私人配售股票,
另一个就是银行贷款。
私人配售股票会稀化大家的股份,
过后就算REIT收入增加,股息也不会成长太快。
认购附加股只是被动的维持你的股权,
不过有人放弃认购时你的股权就会稍微提高。
银行贷款就是REIT发挥杆杠,
不花你一分去增加REIT的收入,
你也享受到了股息的成长。
由于大马REIT的gearing ratio最高50%,所以看着办吧。
提醒一点,
有些时常收购新产业的REIT虽然常私下配售股票和发附加股,
但由于新产业带来的收入增加和管理层积极的印象,
都能增添REIT的吸引力的提高估价。
Tuesday, 22 May 2012
无关股票,18以下勿看
最近常在论坛吹水,认识了几位网友文笔很不错。
他们很喜欢写情意绵绵的精句。
由于本人dry了很久,看到大家都忙着写情诗给他们的爱人,
结果被刺激到了。手痒也写了些文来恶搞。
先说对不起内容有点那个,但只是玩笑一场。哈哈!
---------------------------------------------------------------
他们很喜欢写情意绵绵的精句。
由于本人dry了很久,看到大家都忙着写情诗给他们的爱人,
结果被刺激到了。手痒也写了些文来恶搞。
先说对不起内容有点那个,但只是玩笑一场。哈哈!
---------------------------------------------------------------
| ||||||||||||
| ||||||
Thursday, 17 May 2012
重温持股策略
记录下-
16/5/2012马股下滑25点,下跌股多达822只。
据说是欧债危机又复发,外围因素拖累马股,有传熊市初现。
16/5/2012马股下滑25点,下跌股多达822只。
据说是欧债危机又复发,外围因素拖累马股,有传熊市初现。
资金寻求安全资产,美元升值,马币贬值,原产品如黄金石油也纷纷下滑。

重温我的持股策略。
1。低风险- Stareit -RM0.93
下跌有限,反正看的是股息。
除非跌到Div Yield10%, 不然不会进场。
2。中风险- MBB - RM8.56
可能会持续下跌,最期待能加码的股。
会酌量加码,如果创新低,不排除从别股调资金来这里。
3。高风险-Timecom-RM2.91
5股合一后一路下滑,应证了分拆涨,合并跌的说法。
2.91/5=0.582, 加回0.02=0.602,到达了我的买进价。
给它一年时间看如何,但千载难逢机会来时又没资金会卖出。
4。评估中 - YTLP-RM1.54, YTKP-WB RM0.39
这就是所谓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不过不知是福是祸。
感觉上就像07-08的MBB,但不同的是这个是私人掌多数股权公司,可能会倒。
按照牌面看,倒闭机会小,转亏为盈机会大(其实只是YES亏钱)。
难得的是减少派息,赶走了一班股东,压低了股价。
忧虑:大股东不断卖WB和回购YTL母公司,有人说要私有化,我觉得纯粹筹资。
上次看图不照图的讯号就买进WB, 这次要好好看图,可能分批买进。
Tuesday, 1 May 2012
4月尾的投资成绩
5月了,放上截至4月尾的投资成绩。
1。买进了YTLP-WB,原因在《莫买当头跌》里解释了。
2。MBB的回酬还没算进已公布的股息。
3。大致上还满意,除了买YTLP-WB带少许冲动外(太早入场)。
4。自年头都没注入新的资金进股票户口,7月将再次注入新的资金。
5。没做多余动作,买进的都可长期拥有。
30-Apr-12 | |||||
COMPANY | % by Cost | Average Buy In Price | Current Price | Capital Gain (%) | Net Dividend Yield % (Jan-March2012) |
STAREIT | 26.88 | 0.86 | 0.950 | 10.47 | 4.56 |
MAYBANK | 34.33 | 7.79 | 8.630 | 10.78 | 3.30 |
TIMECOM | 10.88 | 0.60 | 0.710 | 18.33 | 0 |
YTKP-WB | 7.95 | 0.57 | 0.525 | -7.89 | |
CASH | 19.96 | ||||
100.00 |
No Dividends = Better?
这篇文章很清楚地解释了single tier tax,值得一读。
-------------------------------------------------------------
No Dividends = Better?
April 10, 2012
In this article, we explain how a dividend is taxed, and whether dividends are good or bad to investors.
Author : Khor Jay Ee
--------------------------------------------------------------------------------
Key Points:
Malaysia is currently having two dividend tax systems in place
There is no extra layer of tax being deducted when dividends are paid out
The difference in tax impact between dividends and no dividends depends (details below)
Tax impact should not be a main concern when looking at whether a unit trust pays dividends or not
"I Prefer Not To Receive Dividends Because I Pay More Tax..."
Some investors think that every time a dividend is paid out, tax is deducted on the dividend and hence would prefer no dividends paid out instead. The fact is: whether a unit trust (or a public-listed company for that matter) pays dividends or not, an investor would have already been taxed on his share of the unit trust’s (or company’s) profits. Yes you, as an investor, are already taxed before dividends even come into the picture. In this article, we explain how a dividend is taxed.
Let’s Go Back A Bit
A unit trust (or company) makes a profit, then pays tax to the Inland Revenue Board (IRB) amounting to 25% of its taxable profit and is left with after-tax profits. From this after-tax profits, the management decides whether or not to distribute dividends to investors, and how much of dividends to distribute. In our example, let's assume all of the after-tax profits are distributed as dividends to investors.
When a unit trust (or company) distributes dividends, unit holders (or shareholders) actually receive two things:
The net dividend, which is distributed by the company from after-tax profits; and
The tax credit (if any), which is passed on by IRB from the 25% income tax paid by the company on its taxable profits (see Illustration 1).
So going back to the assumption that tax is deducted on the dividend every time a dividend is paid out, this is simply not the case. There is no extra layer of tax being deducted when dividends are paid out. The tax is already reflected in the unit trust’s Net Asset Value (NAV) or in the case of a company, the share price regardless of whether dividends are paid out or not.
Illustration 1: Tax System (Assuming 100% of Profits Are Declared As Dividends)
So Are Dividend Payouts Good or Not?
From A Tax Perspective
Under the older imputation system which will be phased out by 1 January 2014 (Illustration 1, left column), it depends:
If you are in the 26% scale rate, you are liable for an extra 1% of tax on your dividends when you furnish your annual tax return. In this case, dividends are not good for you.
If you are in the 25% scale rate, it makes no difference on your tax payable.
If your scale rate is lower than 2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5% tax credit and your scale rate will result in a tax refund from the IRB. In this case, dividends payouts are good for you.
However, under the new single tier system (STS) which is also in effect during the current transition phase (Illustration 1, right column), dividends are exempt from tax in the hands of unit holders (or shareholders). Also, the 25% income tax paid by the company will not be passed on as tax credits to shareholders. Hence in this case, dividends have no impact on a shareholder's tax payable.
From A Non-Tax Perspective
From a non-tax perspective, dividends are a good idea because an investor would have more cash in his or her hand, and also, investors generally do not want cash to be retained by the unit trust (or company) for fear that management may just let the spare cash idle instead of investing it and enjoying a yield . Also, it depends on the objective of the unit trust which is clearly stated in its prospectus; whether it aims to distribute dividends regularly or do away with any dividends at all. So really, it depends on what investors want, and how good the fund manager is at managing your money.
Conclusion
The tax impact should not be a main concern when looking at whether a unit trust pays dividends or not. More importantly and more relevantly, investors should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hey need the better cash flow that regular dividend payouts provide. On our platform, any dividend received is by default reinvested back into the unit trust and hence, investors would receive extra units of the unit trust. If an investor wishes to receive cash instead, he or she may sell off the extra units. We usually encourage investors to stay invested.
http://www.fundsupermart.com.my/ ... .tpl?articleNo=2234
-------------------------------------------------------------
No Dividends = Better?
April 10, 2012
In this article, we explain how a dividend is taxed, and whether dividends are good or bad to investors.
Author : Khor Jay Ee
--------------------------------------------------------------------------------
Key Points:
Malaysia is currently having two dividend tax systems in place
There is no extra layer of tax being deducted when dividends are paid out
The difference in tax impact between dividends and no dividends depends (details below)
Tax impact should not be a main concern when looking at whether a unit trust pays dividends or not
"I Prefer Not To Receive Dividends Because I Pay More Tax..."
Some investors think that every time a dividend is paid out, tax is deducted on the dividend and hence would prefer no dividends paid out instead. The fact is: whether a unit trust (or a public-listed company for that matter) pays dividends or not, an investor would have already been taxed on his share of the unit trust’s (or company’s) profits. Yes you, as an investor, are already taxed before dividends even come into the picture. In this article, we explain how a dividend is taxed.
Let’s Go Back A Bit
A unit trust (or company) makes a profit, then pays tax to the Inland Revenue Board (IRB) amounting to 25% of its taxable profit and is left with after-tax profits. From this after-tax profits, the management decides whether or not to distribute dividends to investors, and how much of dividends to distribute. In our example, let's assume all of the after-tax profits are distributed as dividends to investors.
When a unit trust (or company) distributes dividends, unit holders (or shareholders) actually receive two things:
The net dividend, which is distributed by the company from after-tax profits; and
The tax credit (if any), which is passed on by IRB from the 25% income tax paid by the company on its taxable profits (see Illustration 1).
So going back to the assumption that tax is deducted on the dividend every time a dividend is paid out, this is simply not the case. There is no extra layer of tax being deducted when dividends are paid out. The tax is already reflected in the unit trust’s Net Asset Value (NAV) or in the case of a company, the share price regardless of whether dividends are paid out or not.
Illustration 1: Tax System (Assuming 100% of Profits Are Declared As Dividends)
So Are Dividend Payouts Good or Not?
From A Tax Perspective
Under the older imputation system which will be phased out by 1 January 2014 (Illustration 1, left column), it depends:
If you are in the 26% scale rate, you are liable for an extra 1% of tax on your dividends when you furnish your annual tax return. In this case, dividends are not good for you.
If you are in the 25% scale rate, it makes no difference on your tax payable.
If your scale rate is lower than 2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5% tax credit and your scale rate will result in a tax refund from the IRB. In this case, dividends payouts are good for you.
However, under the new single tier system (STS) which is also in effect during the current transition phase (Illustration 1, right column), dividends are exempt from tax in the hands of unit holders (or shareholders). Also, the 25% income tax paid by the company will not be passed on as tax credits to shareholders. Hence in this case, dividends have no impact on a shareholder's tax payable.
From A Non-Tax Perspective
From a non-tax perspective, dividends are a good idea because an investor would have more cash in his or her hand, and also, investors generally do not want cash to be retained by the unit trust (or company) for fear that management may just let the spare cash idle instead of investing it and enjoying a yield . Also, it depends on the objective of the unit trust which is clearly stated in its prospectus; whether it aims to distribute dividends regularly or do away with any dividends at all. So really, it depends on what investors want, and how good the fund manager is at managing your money.
Conclusion
The tax impact should not be a main concern when looking at whether a unit trust pays dividends or not. More importantly and more relevantly, investors should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hey need the better cash flow that regular dividend payouts provide. On our platform, any dividend received is by default reinvested back into the unit trust and hence, investors would receive extra units of the unit trust. If an investor wishes to receive cash instead, he or she may sell off the extra units. We usually encourage investors to stay invested.
http://www.fundsupermart.com.my/ ... .tpl?articleNo=2234

莫买当头跌
以前买股完全不理会图表,所以连接刀的概念都没有。
只要看好公司前景,然后觉得此番下跌只是短期(~2-3年),长期而言公司还是具有优势的,就会买进。
这个策略的弱点是:
1。要对公司很有信心,毕竟股价在买进后下跌20-50%始终会有压力。
(暂时所持的股只有Timecom下跌会有压力因为没堡垒也没派息)
2。不靠图表,没有概念该股会下跌多少,average down也不知从何做起
(虽然通常不鼓励average down,但是如果MBB到RM7 我会买,
再跌到RM6我也会买,再跌只要有资金都应该会不断加码)。
3。资金不能被善于利用。如果该股在下跌趋势,该趋势可能维持1年有多,
太快进场造成买入价相对的高,而且资金可能失去买进其他更好的机会。
(例如Stareit跌了给到我Div Yield 10%,但MBB跌得更多,如果太早买进stareit就错过MBB了。毕竟现金有限。)
看到YTLP最近负面新闻一箩箩:
但管理层还是一样的人,资产危机就是大马发电厂和yes 4G。
最坏打算是大马发电厂作废,yes 应该会转亏为盈(他们说2015)。
潜在机会就是发电厂续约,yes提早转亏为盈,还有那个讲了很久的收购海外资产。
(所以现在想要知道它的segmental breakdown是如何,
ytlp楼有大大告诉我只会减少EPS RM0.04,
一切还要算详细点。。。)
最近才决定要学看图,明明知道是downtrend,还是一时改不了,觉得便宜就进了 。
从基本面(公司前景),不后悔;但从看图,大错特错,就算不等反转信号,至少也买在盘整,而不是接刀。
可能我对图表的信心和依赖还不是很强。
----------------------------------------------------------------------------------------------------------
下文和下图是chua88 兄在基本面技术派智囊团的楼分享的。
看了觉得很不错!可以用来提醒自己的弱点。
http://www.investalks.com/forum/ ... 056&pid=1237826莫买当头跌
2010.06.21
(精华)
表面来看,股价是每次跌了就会起,起了就会下跌,这仿佛是一个不变规律,但在投资的领域里却不完全正确。因为事实上股价下跌后,不一定能上扬回到之前的高峰,更甭说达到更高的水平?而股价上扬后,又是否一定会下跌至以前的低点,或跌得更低?其实了解涨落的定律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在股价上扬时,上扬到什么程度股价有下跌的风险;而在跌势中,又会下跌到什么程度才出现回弹?一个专业的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组合者,绝对不会根据表面的惯例来进行他的投资事业,那么专业的投资者对股价涨落的规律,持着什么看法呢?
对于个人投资组合或散户来说,当股价正在上扬时,是非常难买入股票的,因为会认为买在高价等于买在涨势的尾端,害怕股价即将会下跌,所以眼见股价不断的上扬,却没有信心买入。相反的,当看见股价开始下跌时购兴才起,心想股价下跌后必定会走高,但往往在买入后才发现股价不起反而还继续下跌,有的甚至延续跌势至数月。许多投资者就是被困在此窘境,年复一年的重复在涨势中悔恨买不到,而在跌势中后悔买太早。
在正常的状况之下,股价从跌势转为涨势的特征是股价出现较高底(Higher Low)及新高(New High);而从涨势转为跌势,股价则会形成较低的高峰(Lower High)与新低(New Low)。当然,不是每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价都能有固定的惯性或图形。但对于有固定惯性或图形的股项而言,这都是投资者可以采用技术分析来投资的最佳选择。只要投资者掌握好转势的特征,就能减低错误买入的几率。
虽然说便宜莫贪,但人性本来就喜欢以较低的价钱来买入任何东西。就算明知股价处于涨势是有利的,却偏偏难以接受要以比昨天更高的价位来买入股票,因为这和人本性的自然心态有冲突,所以要做到『宁买当头起』是说易行难。
因此,投资者在分析时就必须更理智的判断状况,尽量减少被情绪左右。在一个涨势中,股价收高的天数必定多于收低的天数,所以投资者比较容易买到比昨天高的价位,这也证明买对了方向,那投资者又何必感到害怕呢?只要做好投资的追踪止损计划,就能控制风险。
相反的,在跌势中,股价收低的天数,都会比股价收高的天数来的多,所以在跌势中,投资者不必争先恐后,便可以很容易的以低价买入,所以买到“便宜货”是理所当然的,投资者无需感到高兴,更不表示投资者眼光独特,因为这些投资者买入后却往往发现股价仍然处于跌势中,投资者被逼持票成为“长期投资者”而后悔莫及。这就是为何我们不断的在强调『宁买当头起,莫买当头跌』的重要投资原则。
结论:
投资者必须谨守制定的投资计划,清楚当初买入股票的目的是了什么?若买入股票是认为股价有上扬的机会,既然如此,为何偏偏在跌势中寻找股项?而不选择正处于上扬趋势的股项?如果股价处于上扬趋势中,股价自然会一步一步上扬,所以投资者不必贪求以低价买入,因为若能轻松地以低价买入时,往往都是买在跌势。相信许多投资者都认为投资成功绝对不是因为侥幸。趁低吸购的投资者买入时那个不是认为他买入的那一天就是股价跌势的最后一天?但事实上要买在跌势中最低点的机率是非常的渺小,那何不买在『当头起』?
http://www.investalks.com/forum/ ... 056&pid=1237466
chua88: 以下个人主观看法,不要太认真,
个人买股原则,不要去接掉下刀, 无论股价多便宜,更何况这是downtrend股。
搶反弹也必须有buy signal 出现,没有胜算就不买。

只要看好公司前景,然后觉得此番下跌只是短期(~2-3年),长期而言公司还是具有优势的,就会买进。
这个策略的弱点是:
1。要对公司很有信心,毕竟股价在买进后下跌20-50%始终会有压力。
(暂时所持的股只有Timecom下跌会有压力因为没堡垒也没派息)
2。不靠图表,没有概念该股会下跌多少,average down也不知从何做起
(虽然通常不鼓励average down,但是如果MBB到RM7 我会买,
再跌到RM6我也会买,再跌只要有资金都应该会不断加码)。
3。资金不能被善于利用。如果该股在下跌趋势,该趋势可能维持1年有多,
太快进场造成买入价相对的高,而且资金可能失去买进其他更好的机会。
(例如Stareit跌了给到我Div Yield 10%,但MBB跌得更多,如果太早买进stareit就错过MBB了。毕竟现金有限。)
看到YTLP最近负面新闻一箩箩:
但管理层还是一样的人,资产危机就是大马发电厂和yes 4G。
最坏打算是大马发电厂作废,yes 应该会转亏为盈(他们说2015)。
潜在机会就是发电厂续约,yes提早转亏为盈,还有那个讲了很久的收购海外资产。
(所以现在想要知道它的segmental breakdown是如何,
ytlp楼有大大告诉我只会减少EPS RM0.04,
一切还要算详细点。。。)
最近才决定要学看图,明明知道是downtrend,还是一时改不了,觉得便宜就进了 。
从基本面(公司前景),不后悔;但从看图,大错特错,就算不等反转信号,至少也买在盘整,而不是接刀。
可能我对图表的信心和依赖还不是很强。
----------------------------------------------------------------------------------------------------------
下文和下图是chua88 兄在基本面技术派智囊团的楼分享的。
看了觉得很不错!可以用来提醒自己的弱点。
http://www.investalks.com/forum/ ... 056&pid=1237826莫买当头跌
2010.06.21
(精华)
表面来看,股价是每次跌了就会起,起了就会下跌,这仿佛是一个不变规律,但在投资的领域里却不完全正确。因为事实上股价下跌后,不一定能上扬回到之前的高峰,更甭说达到更高的水平?而股价上扬后,又是否一定会下跌至以前的低点,或跌得更低?其实了解涨落的定律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在股价上扬时,上扬到什么程度股价有下跌的风险;而在跌势中,又会下跌到什么程度才出现回弹?一个专业的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组合者,绝对不会根据表面的惯例来进行他的投资事业,那么专业的投资者对股价涨落的规律,持着什么看法呢?
对于个人投资组合或散户来说,当股价正在上扬时,是非常难买入股票的,因为会认为买在高价等于买在涨势的尾端,害怕股价即将会下跌,所以眼见股价不断的上扬,却没有信心买入。相反的,当看见股价开始下跌时购兴才起,心想股价下跌后必定会走高,但往往在买入后才发现股价不起反而还继续下跌,有的甚至延续跌势至数月。许多投资者就是被困在此窘境,年复一年的重复在涨势中悔恨买不到,而在跌势中后悔买太早。
在正常的状况之下,股价从跌势转为涨势的特征是股价出现较高底(Higher Low)及新高(New High);而从涨势转为跌势,股价则会形成较低的高峰(Lower High)与新低(New Low)。当然,不是每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价都能有固定的惯性或图形。但对于有固定惯性或图形的股项而言,这都是投资者可以采用技术分析来投资的最佳选择。只要投资者掌握好转势的特征,就能减低错误买入的几率。
虽然说便宜莫贪,但人性本来就喜欢以较低的价钱来买入任何东西。就算明知股价处于涨势是有利的,却偏偏难以接受要以比昨天更高的价位来买入股票,因为这和人本性的自然心态有冲突,所以要做到『宁买当头起』是说易行难。
因此,投资者在分析时就必须更理智的判断状况,尽量减少被情绪左右。在一个涨势中,股价收高的天数必定多于收低的天数,所以投资者比较容易买到比昨天高的价位,这也证明买对了方向,那投资者又何必感到害怕呢?只要做好投资的追踪止损计划,就能控制风险。
相反的,在跌势中,股价收低的天数,都会比股价收高的天数来的多,所以在跌势中,投资者不必争先恐后,便可以很容易的以低价买入,所以买到“便宜货”是理所当然的,投资者无需感到高兴,更不表示投资者眼光独特,因为这些投资者买入后却往往发现股价仍然处于跌势中,投资者被逼持票成为“长期投资者”而后悔莫及。这就是为何我们不断的在强调『宁买当头起,莫买当头跌』的重要投资原则。
结论:
投资者必须谨守制定的投资计划,清楚当初买入股票的目的是了什么?若买入股票是认为股价有上扬的机会,既然如此,为何偏偏在跌势中寻找股项?而不选择正处于上扬趋势的股项?如果股价处于上扬趋势中,股价自然会一步一步上扬,所以投资者不必贪求以低价买入,因为若能轻松地以低价买入时,往往都是买在跌势。相信许多投资者都认为投资成功绝对不是因为侥幸。趁低吸购的投资者买入时那个不是认为他买入的那一天就是股价跌势的最后一天?但事实上要买在跌势中最低点的机率是非常的渺小,那何不买在『当头起』?
http://www.investalks.com/forum/ ... 056&pid=1237466
chua88: 以下个人主观看法,不要太认真,
个人买股原则,不要去接掉下刀, 无论股价多便宜,更何况这是downtrend股。
搶反弹也必须有buy signal 出现,没有胜算就不买。

Subscribe to:
Posts (Atom)